总有人以为,展览展会设计策划公司就干些“搭架子、糊背景”的活——客户说要个展台,就按尺寸焊个铁架子,贴几张海报完事。真要是这么简单,那街角的装修队也能接这活儿。这些公司真正的本事,是把客户藏在产品背后的故事,揉进灯光、展台和动线里,让逛展的人走一圈,不光看见东西,还能记住点什么。
先得说他们怎么“读心”。有次跟着一家策划公司去接个农产品客户,客户开口就说“要大气,要突出我们的大米好”。一般人可能就想着弄个金色展台,摆几袋大米了事。但他们的项目经理没急着画图纸,拉着客户聊了俩小时:问大米是哪块地长的,是不是用山泉水灌的,农民种的时候有没有啥讲究。末了才明白,客户要的“好”,不是颗粒大,是“生态”——那片稻田旁边就是竹林,没施过化肥。后来设计方案里,展台没摆满大米,而是搭了个半开放式的“竹屋”,墙上投影着稻田浇水的画面,角落里摆个小水缸,里头养着稻田里的小鱼。开展那天,好多人站在竹屋前拍照,听讲解员说“鱼和稻一块儿长,就知道没打农药”,比单看包装上的“生态”俩字管用多了。
展台的“骨头”也得搭得巧。不是说材料多贵就好,是得让逛的人“顺”。有个科技公司的展,产品是些小巧的传感器,要是按常规摆玻璃柜里,人挤着看,半天也看不清。策划公司干脆把展台做成了“迷宫”——矮矮的隔断隔出几条小路,传感器嵌在隔断的不同位置:有的藏在模拟的花盆里,有的贴在微型货架上,旁边配个小屏幕,点一下就显“这是监测花盆湿度的”“这是看货架有没有空的”。人顺着路走,转一圈就把传感器的用法摸明白了。还有次见他们给一个老手艺展做设计,没搞复杂的灯光,就用木头搭了个长展台,把剪纸、竹编按制作顺序摆,尽头留个小台子,让老艺人现场编。逛的人从头走到尾,像看了场手艺的“成长记”,比对着标签看有意思多了。
最见功力的是“控场”。展会人多,要是展台前堵得水泄不通,想细看的人挤不进去,不想看的人绕不开,再好的设计也白搭。他们做动线设计时,心思细得像算数学题。比如在展台入口留个“缓冲角”,摆个小展品或者放段短视频,让人愿意停下脚步,不至于一窝蜂往里冲;重要的展品不扎堆放,而是按“兴趣程度”排——先放些大众眼熟的,再往里走是需要多解释的,让逛的人慢慢“入戏”。有次看他们给一个汽车配件展做的布局,把刹车系统的展台放在角落,却在主通道旁摆了个小装置:人踩一下踏板,就能看到刹车原理的动画。好多本不想看配件的人,看完动画就顺着箭头找刹车展台去了。这哪是摆东西,是在给人“引路”。
也不是没踩过坑。有家公司接了个新品牌的电子产品展,客户非要“新潮”,让把展台做成全镜面的,连地面都铺反光板。设计团队劝了几次,说镜面晃眼,人走在里面容易晕,客户不听。结果开展第一天,就有观众在展台前差点撞着玻璃,拍照的人也抱怨“反光太厉害,拍不清产品”。后来连夜改,把一半镜面换成了磨砂玻璃,才总算顺了。这也说明,他们不光要会设计,还得敢跟客户“掰扯”——知道什么好看但不实用,什么看着简单却管用,不能光顺着客户的想法来,得守住“让人看得舒服、记得住”的底线。
说到底,这些公司是“翻译”。把客户说不清楚的“想让人知道”,翻译成能看见、能摸、能走的展台;把产品干巴巴的参数,变成能让人停下脚步的小细节。上次在一个展会闭馆后,看见策划公司的人蹲在展台边记笔记,写“今天有三个人在竹屋前问稻田位置,下次可以加个二维码,直接导地图”。才明白他们不光是搭一次展台,还得盯着现场看哪里没做好,下次再改。毕竟展会就那么几天,得让每一寸展台都不浪费——既要让客户觉得“这钱花得值”,也得让逛展的人走的时候,心里留个小影子。
现在好多人说展会不好做,逛的人少了。但真正会做策划的公司不怕——他们知道,人不爱逛的是“光摆东西的展台”,要是能让人走一圈,想起“有个卖大米的展台像竹屋”“那个传感器藏在花盆里”,就算没当场买东西,也算是把故事留下了。这大概就是这些公司能一直干下去的原因:他们搭的不只是展台,是让产品和人好好“说话”的地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