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届高博会精选报告荟萃② | 黄琦:赋能“新三线”新质生产力的创新人才自主培养
Invalid Date
赋能“新三线”新质生产力的创新人才自主培养 ——在第61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地方大学高质量发展学术活动上的报告 西南科技大学校长 黄琦(2024年04月15日)黄琦讲话 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是在未来激烈国际竞争中抢占发展制高点的关键。高等教育必须发挥基础性、战略性和龙头作用,培养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创新人才,以教育自主培养人才和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来突破西方国家在科技等领域构筑的“小院高墙”。 新质生产力发展成为当下各行各业的高频热词。一个区域要发展新质生产力,需具备协作配套优、基础设施全和创新氛围浓等特点,特别是需要科技力量强、综合素质高的人才。这对于“新三线”的发展构成巨大挑战,除了面临“高精尖”技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共同难题外,“新三线”还面临人才引进难、留住难,用得好、育得优更难的困境。“新三线”不同于沿海、沿边地区,相比东部地区的“要素洼地效应”正在逐渐丧失,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背景下,调配引导资本、资源、人口向“新三线”地区流动,发挥“新三线”战略腹地和产业备份地的重要作用。“新三线”地区在面临诸多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缺新少尖”的难题,培养符合该地区发展需求、能够充分运用新质生产工具、产生创新生产价值的创新人才,成为高校肩负的时代使命。 一、现实挑战 工业时代遗留的教育形式和理念已不适配“新三线”生产力的迭代发展,要在创新人才培养中让学生具备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思维和能力,需要更加突显问题解决能力和未来导向意识。“新三线”高校面临以下四大挑战:(一)家国情怀培养渗透不足,投身“新三线”建设意愿不强。 家国情怀、理想信念、人文素养等深度浸润不够,对国家战略腹地建设和特殊职业认同感不足,“只愿去大城市,不愿去小地方”倾向明显。智慧教育时代人机交互的引入和普及引发社会责任意识淡化,人文情怀培养面临巨大挑战,专业技能与伦理责任融合教育亟需加强。(二)学科专业布局不够优化,服务“新三线”新质生产力需求不够精准。 高校学科专业布局处于相对“稳定结构”,滞后于知识生产的最新进展,大部分学科布局拘泥于学校自身办学传统,对区域需求响应不够及时,适度超前布局支撑引领“新三线”区域主导、新兴和未来产业发展不足。单一学科思维的学生培养难以适应新要求,需要打破传统学科专业的知识边界。(三)数智素养培养相对滞后,缺乏个性化的人才培养范式。 智能化社会是新质生产力形成的显著性特征,迫切需要培养具备解决复杂实践问题和应对智能化工作场景的核心素质。当前,人才培养中缺乏真实问题情境嵌入,缺乏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的嵌入式教育模式,制约了大学生数智素养培养。需要进一步打破单一知识灌输的教育模式,探索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个性化培养。(四)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不畅,知识场景运用与实践缺乏行业深度。 在深入推进科教融汇、产教融合的时代背景下,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等异质性主体间仍存在“联而不融”“合而不汇”困境,缺乏育人要素内外的有效链接点。“及时体现科技前沿”教学资源匮乏,零距离感知“企业生产一线”体验不够,大学生对未来产业感知不足。 二、路径选择 面对这些挑战,“新三线”高校需要把“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培养是高校的第一要务”“创新是第一动力”三个“第一”有机结合,把发展科技、培养人才和增强创新有机融合,进一步增强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提高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实践本领。一是通过教育培养创造新质生产力、牵引源头创新的拔尖创新人才,服务新型工业化转型、适应数字化、新技术、新产业和新业态的应用创新人才以及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技能创新人才,不断推动劳动者素质从低阶向更高阶跃升。二是通过培养科研生力军的创新人才,以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支撑高水平科研,推动形成教育、科技、人才三大战略系统集成、协同发力的局面。三是推动作为生产力载体的产业四链融合,以助推产业结构高端化、产业链自主可控、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及发展方式转型升级。从路径选择来看,要做好以下四个方面:(一)加快基础、交叉和新兴学科的创新人才培养。 深刻把握科技自身不断向微观和宏观拓展的趋势,主动对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需求,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和跨学科研究,动态优化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的前瞻性和耦合度,建立培养具有跨界创新思维的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体系。(二)重构创新人才培养核心素养。 探索“标准化+增值化+个性化”人才培养范式,促进学生软硬能力双提升。软能力包含人类共同体思维与跨文化行动力、人文精神与科技合伦行动力等;硬能力包含人机共生思维与AI渗透技能、数理思维等。(三)健全全要素数智育人模式。 强化教与学全过程各要素建设,包括培养目标、教育内容、教学模式、评价方式、教师能力、学习环境等环节,建设适应信息社会和智能社会的课程体系,加强数智素质的“境育”“新育”“微育”。加强数字校园建设,打造智慧环境全覆盖新生态,实现数智素质“境育”。推动应对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教学与管理的运用,打造数智化课堂,建设虚拟教研室,实现数智素质“新育”。组建跨界联创共同体,研发智能化学科基础平台,建设新兴交叉微专业,开发AI渗透的微课程,实现数智素质“微育”。(四)健全科产教融合创新育人机制。 推动高校打开“围墙”,推动触角向社会延伸、向园区下沉,挖掘优质科教资源用于人才培养。推动高校与科研院所、企业等联合开设未来技术创新班、现代产业学院、卓越创新研究院等新型组织,共建校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或研究院、联合外聘教授共同出版及编写教材讲义,建立实践基地集群,聘请产业教授和科研院所单位导师,将国家战略以及产业经济需求的核心问题编写成案例引入课堂,实现师资互通、课程打通、平台融通、政策畅通以及共同招生、共同培养、共同选题、共享成果“四通四共”。 三、西南科大实践 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深入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上升为国家战略,四川省委作出“四化同步、五区共兴、城乡融合”战略部署,中国(绵阳)科技城为“高等教育双西三角”交汇点,正在从要素驱动走向创新驱动发展。西南科技大学位于“新三线”代表性城市绵阳,国之重器汇聚、国字号产品荟萃,在这样一个科产教资源云集、创新人才输入集中地的城市,面临高水平大学和创新人才支撑不足的困境,产学研中“学”这一块最薄弱。学校肩负为绵阳、四川乃至“新三线”地区“向新而行”提供强有力创新人才支撑的重要使命,将不断突破制约学科和人才培养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全方位谋划适应“新三线”战略腹地人才需求的办学体系,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储才蓄能。(一)以“三浸”为价值塑造,强化创新人才思想内核。 科技大思政育人浸润:从一流课程教材、名师和“国防之光”新媒体等对学生开展全过程浸润式熏育,将国防特色专业传统与家国情怀融合、知识传授与红色基因融合、工程实例与伦理美学融合。特色军工文化浸润:开展“院士大讲堂”等活动,打造军工文化长廊、军工书院,与地方合作共建“两弹一星精神研究院”,举办“绵阳三线记忆”流动展等传承“军工魂”红色基因。职业精神养成浸润:强化大师在职业追求的引领作用,邀请合作共建单位领导专家和典型模范进校园活动,宣讲“科学家精神”。赓续学校奠基人林祥棣院士等军工报国情怀,培养学生胸怀国之大者,矢志“新三线”,舍我其谁雄心壮志。(二)以“三制 ”为底层支撑,打通科产教融合按钮。 四维共建体制:推动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等董事单位产学研合作走过31年,中国科大支持学校发展历经23年,形成“省部共建、局省共建、董事会共建、对口支援共建”的四维共建机制,时任国务院李岚清副总理对学校产学研合作给予高度评价。协同联动机制:整合多主体差异化的资源禀赋,共建智能机器人创新实践班、国家原子能机构核环境安全技术创新中心等科教融汇载体、现代产业学院等产教融合平台,形成“学科共建、人才互聘、平台共用、成果共享、文化交融”的紧密型协同联动新机制,促进各创新主体优势互补、循环提升。培养过程量身定制:充分利用“朋友圈”的科教、产教资源,建立国防军工人才培养特区,实现“特区专业―特区学科”“特区外专业―特区学科”本硕博贯通培养。学校与国机重型装备集团、中国兵器装备集团自动化研究所合作,建立重型装备智能制造现代产业学院,引领智能制造转型升级;建立面向电子信息产业的“工业互联网”产教融合示范平台,助力长虹“智改数转”。(三)以“三化”为根本路径,培养适应“新三线”新质生产力的创新人才。 探索军工科研资源支撑人才培养集成化、课堂教学现场化、项目学研一体化的“三化”人才培养新路径。梳理学科专业谱系,围绕“新三线”主导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动态优化调整学科专业,特别是聚焦绵阳核、电子信息、先进材料等主导产业,不断优化学科体系。成立人工智能学院、力学与航空航天研究院等新型交叉学科联合体,赋能国家和地方在人工智能、低空飞行等领域的战略布局,开展交叉研究为载体推动创新人才培养。成立中国科大-西南科大联合创新基金和校级创新基金项目,面向“新三线”发展急需关键技术应用研究设立揭榜挂帅项目,联合本地大院大所,一体化建设教学科研团队,一体化打造科研学科育人平台,一体化推进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打造师生共同体,创造条件让学生更早更实地进入科研实践,尽可能充分释放和焕发每个学生的个性潜能。 总之,自主培养的创新人才作为最活跃的新质生产力的开拓者,将在服务国家战略腹地重大战略、推动发展新兴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推动科教融汇、产教融合是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赋能“新三线”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学校将深刻把握高等教育发展的时与势、把握技术变革的破与立、把握开放发展的根与魂,将新质生产力的战略思想落实到创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为教育强国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提供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