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当代设计周 | 展览回顾:「非遗新潮」非遗传承、转化、创新、传播
Invalid Date
INTANGIBLE CULT URAL HERITAGE NEW TIDE “非遗新潮” 展览 & 论坛 2024西安当代设计周圆满落幕。服装设计师于倩跨界策展,首次用 “书店+美术馆” 的形式,策划了「非遗新潮」展。展览以一系列非遗和民间艺术,呈现出新的形态。现场有剪纸、扎染等新派手艺人互动创作,为非遗文化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传达了“非遗,不仅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当代美学理念。”随后的论坛,特别邀请了:著名文化遗产学者/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李文儒、万邦书店创始人魏红建、渡渡美术馆创始人/艺术家刘若望、西安工程大学服装学院院长吕钊、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长刘征军、木蘭摇粗布家纺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永宁,以及MYEYES眯眼服装设计师于倩,共同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传承、转化、创新、传播 等问题。 展 览 01 通过「非遗新潮」展览向公众传达 “非遗,不仅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当代美学理念" 。 总策展人于倩,延续了2023广州设计周策划 “步步惊喜|布布惊喜” 的创意,并持续融入此次展览中。其作品,呈现出她对土布的理解,创新性的设计和艺术表达。展览空间墙面上的色彩和保留毛坯的设计, 古老的缝纫机与现代艺术 的交织,编织出一个个时尚故事,讲述着生态与美学的和谐共存。 本次展览,她还将陕西农村废弃的架子车创意改造,体现出非遗的生命力。用传统的元素以时尚的状态去呈现,不仅仅是一次次“惊喜”,也是传统文化形式的表达。设计,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新的生命力。 老物件、老门板、架子车, 这座城从未舍弃过的一系列非遗和民间艺术呈现出非遗新形态。西安工程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产品设计系王教庆、徐训鑫等老师的获奖作品也参与了本次「非遗新潮」展。展览期间, 新非遗传承人、新派手艺人 通过互动体验的形式,让观众亲身感受到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从行为艺术到互动展览,从传统织造到现代设计,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它不仅展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样化,更是一种文化和环保理念的传递。 雅正志愿者作为积极支持非遗传承的重要力量参与现场布置,体验和感受一场关于美,关于时尚,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诗意之旅。感受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完美融合所带来的无限可能。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木兰摇土布家纺产品和土布艺术的整体设计;古老的 织布机、纺车, 观众可以现场体验织布、纺线,了解关于织布的传统文化;现场非遗传承人讲述关于木兰摇土织布产品的相关故事以及非遗的制作过程 论坛 02 通过「非遗新潮」论坛,共同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传承、转化、创新、传播。 乔夏 ◼ 陕西广播电视台主持人 她在2023年策划参与了《了不起的手艺人》,被国家广电总局评为荣获“年度优秀省级广播栏目”奖。荣获了陕西省首届非遗盛典年度非遗典型案例。那场策划正是因为有本次「非遗新潮」策展人于倩的参与,让项目达到了 非遗与当代艺术创新的完美融合 ! 于倩 ◼ 西安渡渡美术馆馆长/MYEYES眯眼服装设计师 “书店+美术馆” ,以文化与艺术融合的方式呈现“非遗新潮”;以手作体验、共创互动、 论坛等形式为策展理念;以多元重组的策展内容展现非遗创新;以创新的精神传播、更新。 李文儒 ◼ 著名文化遗产学者/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 从事文化遗产、博物馆等方面的工作已有近四十年,感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十几万项,而 “保护”一定是第一位。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和文物类的文化遗产相比,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具有它的 活态属性 。希望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在现在和未来生活中发挥它的作用,能够更好地,更潇洒地,更有意思地走向未来,这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意义,也是我们保护和承传、创新的价值和意义。 “传承”把很有价值的文化遗产做创造性地转化和创新性地发展。面对丰富悠久的历史,将是一个严重的挑战,但同时也有无限广阔的空间。 非遗如果在当代因为我们不重视因此断代,实际上这对于历史来讲就是不可弥补的一种遗憾。 回到今天论坛的主题“非遗新潮”特别感谢策展人于倩策划了「非遗新潮」这样新潮的展览和论坛。只有把这件事情做好了才能加强推动文化遗产的作用和力量,使当下的生活更好,有更多的色彩。有更多的艺术,有更多的设计,有更多的创造,有更多有价值的标志,这些要靠我们一起努力,靠我们 不一样的青年 一起努力。 魏红建 ◼ 万邦书店创始人 讲几个故事。 去日本,住了一家温泉旅馆,开了700年,经营旅馆的是一对70岁出头佝偻着腰的老夫妇;在宝鸡,认识了凤翔年画的传人邰江平先生,约十年前他把儿子从深圳叫回来继承手艺,儿子说,“不回来咋办,祖先传下来的事情要有人做呀”;在汉中,寻访蔡伦造纸博物馆和秦岭山里的造纸村。了解了,过去手工纸用途很广,船体的糊裱、房屋墙纸、给死人裹尸等,而用于书写等现代用法却并不多。其后,在汉中的 “万邦书舍” ,其墙纸用的就是手工纸,近10年了,还散发着自然独特的香味。 读盐野米松先生的《留住手艺》说日本的工匠,自古都有传承,并且往往是家族传承,有位置感和自豪感甚至于神圣感。我们看到眼里都是“活”,干活挣工钱。做木匠,修庙、上房梁、打家具、做棺材,遇到什么做什么,少有传承。 读尤瓦尔.赫拉利的《人类简史》,人的劳作,就是手艺,手艺的积累与组合就是生产力的提高,从而影响族群发展和社会形态变化。族群发展是自然化也是社会化的,是自然环境生活环境社会环境的综合演进的结果。 从故事回到今天的「非遗新潮」论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什么?我认为是这片土地“长”出来的,最适合这个地方这个人的;其次,经过许多年许多人许多事留下来了。因此,我们对非遗的态度应该是: 要有保护,要有用,要有传承。缺一不可。 而市场经济才能最终解决非遗的传承与发展。 刘若望 ◼ 渡渡美术馆创始人/艺术家 曾从陕北榆林到西安上学,陕北那时经济和文化落后,到西安上学有了各种各样的规矩,需要将自己野蛮生长的那种状态去改造,很不适应决定离开学校去北京。到北京(大概18年前),每个人在年轻的时候觉得自己会有很大的力量,或者是不被别人和认可,当时做了一个雕塑。第一次到兵马俑,看到兵马俑非常震撼,以“兵马俑”创作了一个作品,直到后来又用兵马俑的元素做了一组 【高山流水】。 那时对传统文化的一种感觉是我们几千年的文化历史悠久,但是在现代来说非遗或传统文化的活化我们该怎么去做是很重要的。 之前看了国外很多非遗,像非洲的艺术做得就非常好,但在国际上会认为是非遗,它缺乏当代性。所以非遗也是这样,首先 应该去保护,其次要有好的设计师、好的艺术家,用现代设计和艺术的审美进行很好的改造才能够传承下去。 要不然我们今天在谈非遗保护,再过多少年我们还是在谈非遗保护,其实没有现代认知和意识是保护不住的… 吕钊 ◼ 西安工程大学服装学院院长 以于倩作为西安工程大学毕业多年的学生感到自豪。活动现场看到优秀的校友在各自领域里一直在探索,在创作非常开心。 西安工程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有4000多名在校生,凝练学院特色、学科发展以文化传承+科技创新为方向,在讨论文化传承时经常面临一个词“非遗”。 非物质化遗产更重要的是人靠自己的手艺参与其中,所以它有温度,它蕴含着历史、饱含着人的感情,它的传承过程也是现代工业化文明。 机械化在模仿人类手工艺术的生成,提高了效率和精细、标准化,但如果没有人的手工艺,没有文化遗产的传承,以现在的工业很难有创新。所以片面讲“遗忘就代表着背叛”, 很多东西不能因为它现在慢了、笨重了、陈旧了,我们就抛弃了。 因为人不是一个纯物质的需求,更多时候我们对生活除了物质需求,还有情感和精神、审美,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必须要传承下来的,这个很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很多人的智慧,在研究探索的同时会给创作者和设计师提供很多的灵感。就像我们流传了几千年人类的智慧,它能够传承到今天里边有很多精髓,而这种精髓是我们一定要传承下来的,然后一代代人在中间去凝练,去挖掘,去探索。 刘征军 ◼ 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长 习总书记在2021年陕北考察时就讲到: 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那 么保护一定是第一位的,非遗保护是基础,在此之上才会有其他。 作为各族人民长期生产生活的智慧结晶,非物质文化遗产遍布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非遗所涵盖的内容,丰富了一个民族的基本的生存物质状态,也定义了其文化属性——也就是你来自哪里?去往哪里?你是谁。 非遗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就是文化之根的保留,是族人认同和归属感的最重要部分。 对于一个家族来说,这是培养责任心和同理心的重要入口。非遗,就是文化之根中最紧贴生活生产方式中带有仪式感的部分。这些带有仪式感的东西,如被丢弃或者遗忘,那必造成族群精神上的迷失,自我认同的缺少,凝聚力的减弱。从某种意义上说,当代快速弥散的全球化是对弱势文化的一场挑战。因为文化的消失,可以从语言、文字、器物上,带有仪式感的集体活动上等任何一个角度切入去瓦解渗透,最简单直接的做法就是,让弱势文化的族人从主体性上开始自我放弃传承。所以保护非遗,就是不忘记祖先曾经来过的路。保护非遗就是千方百计守住我们的根和魂。 最后呼吁大家在复兴中华传统文化、振兴传统工艺的过程中,非遗传承人与设计师携手并进,共同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服务。坚信在个性化、艺术化、贴近自然的生活方式中,古老的中华文明必将再次展现出非凡的魅力。 张永宁■木蘭摇粗布家纺有限公司董事长 从前,大家对土布,认为它土,而且是经济条件不好才会去用。 十几年前在温州工作,每年过春节回老家富平,节后回温州带着富平的土布和柿饼送给温州的朋友。土布是当时在村子里买的、收的,是村子里婶婶阿姨们织的,他们拿到觉得土布很洋气。温州经济发展比较快,那时温州已经开始在流行穿棉麻服装的时候,陕西这边还在流行“的确良”,当年在陕西这边看着比较洋气。 几年前选择回到家乡做木蘭摇土布是因为外婆今年已经93岁了,她现在还在做着织布纺线的活,也是厂区年龄最大的非遗技术指导者。木蘭摇车间里的平均年龄是70岁,对于非遗的保护和传承,秉承 老人带新人。 阿姨们在她们二三十岁的时候会手艺和吃苦,随着这个时代的发展,这种记忆慢慢的断层。在2018年返乡创业就是在把这个记忆重新拾起,让以前二三十岁的阿姨(现在已经变成了60岁、70岁的婶婶阿姨们)让她们回到基地开始重新织布,在这个年龄也有一份收入,能快乐的去生活。也看到她们在手艺中向年轻人去学、去传承。 论坛最后,李文儒先生对本次「非遗新潮」论坛做了总结,策划人于倩为此次论坛最年长者李文儒先生赠送了自己设计的马甲,论坛嘉宾一起合影留念!西安当代设计周“非遗新潮”论坛完美落幕。 - END -编辑、策划 周粥 -眯眼说- 你是天才的色彩师 你用你独具色彩的眼睛甚至闭着眼睛选择两种颜色就能设计出由同样的两种颜色构成的两款服装 一款是女人的颜色与线条 一款是男人的颜色与线条 MYEYES眯眼 是一个以艺术为灵感的服装品牌。产品为高级成衣和定制成衣。主打时尚实穿路线,注重干净利落的剪裁,讲究的廓形,细节上的巧妙构思。高级成衣突出艺术的创作和精细的手工艺,刺绣、扎染、编制等完美结合;定制成衣材质,以传统土布为主面料,搭配其它材质,保留土布的质朴、舒适和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