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奇点说第一期回顾|从酷炫到实用,AI+机器人将如何改变世界?
Invalid Date
AI奇点说 《AI奇点说》直播栏目由WAIC Circle生态共建伙伴计划联合上海人工智能与元宇宙产业联盟等多方合作伙伴共同推出,旨在打造一档聚焦人工智能领域的深度对话类节目。每月2期90分钟的深度互动,邀请高校、顶级平台及企业精英人群,围绕AI轻松愉快地想象世界与产业的未来。 突破想象力的具身智能 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具身智能已经成为最前沿的科技热点之一,它将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完美结合,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更智能、更高效的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具身智能的应用范围正在迅速扩大,从家庭服务机器人到高端制造业,具身智能正逐步走入我们的生活,改变着人类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模式。近期,马斯克的Optimus机器人、斯坦福华人团队开发的保姆级机器人Mobile ALOHA等项目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广泛。这些项目不仅展示了机器人在复杂任务执行、交互能力和自主学习方面的显著进步,也为AI与机器人技术融合的未来市场描绘了一幅宏伟蓝图。 在这场创新浪潮中,首期《AI奇点说》聚焦于火热的AI+机器人领域,为您揭开具身智能的神秘面纱,特邀高校教授和三位创新先锋,对于具身智能的关键性技术和未来发展方向展开了深入探讨,并共同探索了人工智能如何改变我们的世界。 本文将为您呈现此次直播的精彩内容。 精彩观点 凌鸿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导 复旦大学智慧城市研究中心主任 对于人擅长做的事情和人在过程中寻求的快乐和享受,机器人不会取代,而人在这种精神上的需求就是人存在的价值。 ” “ 蔡晓玮 上海有个机器人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 机器人对部分的简单岗位有一定的冲击,但对人而言也有更高维度的提升作用。 刘斐 上海擎朗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高校合作总监 与其畏惧机器人,不如以一个开放的心态,通过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整个行业知识水平的能力,去用好和管好机器人。 ” “ 张建政 上海飒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CEO 机器人的产生让大部分的人类在从事更高级的工作,而不是更传统的工作。 本文目录 1、智能制造、餐饮服务、楼宇配送,为何走上机器人赛道? 2、何为具身智能?其关键性技术是什么? 3、完全替代&和谐共生?如何看待机器人对人的替代性? 4、好的产品&坏的产品?如何定义具身智能的功能使命? 1、智能制造、餐饮服务、楼宇配送,为何走上机器人赛道? 凌鸿: 三位嘉宾的企业都在做机器人,而且这些机器人都有一个重要特点——服务机器人,也就是我们今天探讨的具身智能的一种体现。在早期,机器人对于计算机行业来说是一个非常高端的领域,然而今天已经变得非常普遍。三家企业为什么会选择这个赛道?怎么走上这个赛道? 蔡晓玮: 每一家所谓的科技公司实际上不是一个真正的公司,因为只有科技和技术是没有办法真正产生应用和落地的,只能自己在探索的路上一步一步找到可以落地的场景以及真正能够最大程度发挥作用的场景。大概在2017年年末,上海饿了么团队的几位创始员工加入了我们,所以有个可以说从一开始就具备互联网和机器人互相融合的基因。在一栋楼里,我们服务的对象可能是上千人,比如在上海的白玉兰广场,我们将白玉兰广场的很多商户在我们的商业体系下进行上架,每一个用户都可以通过自己的点单、支付来召唤机器人取餐和送餐,所以某种意义上也实现了一部分的从交互到物理世界然后到整个工作任务闭环的连接。 刘斐: 在早期,擎朗机器人的产品也做过一些服务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机器人平台和算力的平台,但随着技术的发展,我们逐渐地意识到现在为公众服务、让机器人走入生活,对于实现机器人梦想而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向。所以大概从2013年开始,我们将工作重点放在了室内移动机器人,特别是做配送方向。大概到2016年,我们跟一些重大餐饮集团合作,逐渐地打开了室内无人配送的工作场景。随着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一些国产元器件在这些技术领域的广泛应用,使得我们的机器人可以在更多的领域里面产生更好的效果。 张建政: 在过去十几年的工作经验当中,对于传统的机器人,我们认为它是一个器官而不是一个机器人,因为它并不能进行感知、认知或进行移动作业。考虑到在未来人们不愿意从事重复性、危险性、精细性的劳动,因此只能把这种类人的机器人研究出来,出于这个想法,我们就义无反顾地走上了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结合的创业道路。 2、何为具身智能?其关键性技术是什么? 凌鸿: 什么叫具身?我的理解是除了具身还有离身,离身智能和具身智能的差别相当于一个人的行动的智能和思维的智能之间的差别,大家可以谈一谈自己的理解。在未来具身智能发展的过程中,哪些技术是比较关键的?怎么去突破它? 蔡晓玮: 具身的“身”到底指什么,我其实也挺想听听各位嘉宾的想法。我自己也存在疑惑,“身”到底是一个人形的身,还是指在物理层面的物理世界,可以帮大家去实现某种任务或者完成某种生活的助理工作的这样一个技术层面的东西? 对于大模型和具身智能,我个人的感知是所有技术突破的范围变得更加综合了,而不仅仅是聚焦在一块上。此外,在时间层面的紧迫性也更严峻,大家都感觉这是一个很好的浪潮和方向,谁能够突破当中的一个点,可能就占据了较大的优势。从时间的紧迫性和对技术全面要求的全面性来讲,我觉得都会对我们提出更高的要求。 刘斐: 具身这个“身”代表的含义是智能一定是落地在某一个实体上,它的智能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在感知上,它对环境的理解和获取是依靠于它本身的传感器的网络,或是各种类型传感器的融合,或是多模态传感器信息的融合。另外,具身决策就是机器人在环境中所做出来的一些运动规划的决策、任务调度的决策甚至是一些人机交互的决策,也是更多地依靠于它本身,这样具身概念就更形象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数据的处理是一个需要的点,无论是对模型的推进还是对机器人感知技术的推进,都十分重要。在技术层面,会不会有能量要求低或者集成度高、功耗小的一些新型传感器,能够让我们更好地获得一些场景的数据,这是我们的一个点。另外,在执行层面,必须要突破能源配比的方式或者能源管理的方式,才能解决机器人的能源供给问题。 张建政: 其实具身智能概念不是一个新的概念,它是一些感知智能、行为智能,包括语音智能和运动控制以及其他一些细分的智能的结合体。具身智能去年这么火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可以稍微回溯一下人工智能的历史,从下象棋时人工智能赢了人类到后来高密度的算力出现以后,我们发现大脑的发展远远高于我们真正的运动控制和一些作业的发展,即人工智能在某些方面的发展,行为智能远远跟不上,所以这个概念突然间又火起来了,其实它不是一个新的东西。 在算法层面大家主要强调三个要素:算法、算力和数据,我觉得第四个要素应该是场景,怎样让算法理解场景,这是我们未来在算法层面要解决的问题。此外,我认为具身智能更应该学习人类的一些思考方式、背后的逻辑以及人动作的一些合成,这个其实对于具身智能的发展而言更具有意义。在技术层面,我们期望的是高功率密度的计算的核心部件,现在的瓶颈在于,要产生一些颠覆性的技术,才能改变当前的现状。 3、完全替代&和谐共生?如何看待机器人对人的替代性? 凌鸿: 在具身智能为人类服务的过程中,在有些场景下可能会形成对人的冲击,引起人类对于工作权利被剥夺的恐惧,对于服务机器人在哪些情况下应该替代人,哪些情况下很难替代人,你们如何看待? 蔡晓玮: 我们在行业里经常用马车和汽车做对比,从整个历史的角度来讲,我个人不觉得人会被真正意义地替代,但这其实对我们的技术应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只是从技术的角度出发,企图能够替代某个工作里面的某个环节,那么对于它以后的利润壁垒和后面真正产业化的跳跃式发展而言,其实都是非常有限的。整个流程的重塑对部分岗位一定有冲击,比如非常简单的岗位,但实际上对人而言也有更高维度的提升。 张建政: 历史的车轮不会停止,机器人时代的到来对人的冲击也是必然会发生的,这里有两个维度:一些机器人在完全代替一些人的工作,一些机器人或者人工智能在部分地代替或者协助代替人的工作,不管是哪一种,我都认为机器人不能完全取代人,它是我们人类的伙伴。我曾经做过一个调查,当前社会每增加一台机器人,这台机器人给整个社会创造的再就业的能力是增加1.4个工作岗位,因此,机器人或者人工智能的产生让大部分的人类在从事一个更高级的工作,而不是更传统的工作。机器人在干的事情是人类不愿意干的事情,反之也有机器人不擅长而人类擅长的事情,例如创意、美术和哲学上的探索。 刘斐: 不要把机器人和人类天生就放在对抗的观点上,总有一些工作是机器人完成不了的,这时就需要和机器人共同完成工作,从而更好地实现工作目标,这个价值比只留下机器人或者只留下人都更好。所以我个人觉得,以后我们的生活中少不了机器人、离不开机器人,与其畏惧它,不如以一个开放的心态,通过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整个行业知识水平的能力,去用好和管好机器人,从而让它发挥更多更有价值的作用。 4、好的产品&坏的产品?如何定义具身智能的功能使命? 凌鸿: 在做服务机器人的过程中,怎么衡量一个产品是好是坏,判断标准是什么? 张建政: 我认为判断一个产品是否具有价值是多维度的,我们需要有人去开创性地完成一些使命性的东西,从而推动这个行业或者推动这些技术往前进展。我们做的可能更多的是一些商业化的行为,把一些技术和科研成果真正落地,这里也具有价值,价值在于帮具体的应用场景节省成本。此外还有一个价值,比如说在核电站、深海这些地方,人的生命是无价的,他是做不了的,这时候我们不能完全从商业价值或者技术价值进行判断,这种对人的职业上的保护,我认为也是有价值的。 蔡晓玮: 需要靠一些引领性的东西来不断地吸引各个跨领域维度的人才或者政府支持,从而来推动整个机器人行业的发展,所以倘若缺乏发自内心的热爱,是很难聚焦更多的资本和更多的优秀人才的。另外一个维度也很重要,如果企业无法生存, 那又有什么意义呢?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这两部分都不能够欠缺。 刘斐: 机器人的价值可能从它替代的这些劳动力的成本或者说劳动力的价值上是可以被体现出来的,比如说在餐厅这种场景下,在上海,一个传菜员可能是每月五六千元的人力成本,但是倘若用机器人,无论是租或者买,平均到每个月的成本是非常低的。中国的服务机器人确确实实在国际上处于领先的水平,无论在数量、场景的丰富程度还是使用的技术方面,在世界上能够起到一定的引领作用,这都来自于我们在商业上所做出的巨大努力。我们把机器人这件事情做好,不单单是让大家用到了这样的设备或者产品,更主要的是在整个行业发展的过程中,能够为我们自己趟出一条路,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在商业化的方向或者大家对机器人的认知和接受程度方面,都实现了巨大的价值,我认为这就是有意义的。 WAIC Circle生态共建伙伴计划 为进一步深化构建大会平台,促进行业对接与赋能,在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启动会上,大会首次正式对外宣布启动“WAIC Circle生态共建伙伴计划”。大会邀请多方合作伙伴共同搭建多维平台,通过全年形式多样的活动载体,进一步激活大会资源,打造WAIC生态圈,促进人工智能领域的“共创、共建、共融、共治、共享、共赢”。 WAIC 2024已开启申报 扫码获取申请表或垂询 抢先预约2024不容错过的AI盛会 点击回顾WAIC 2023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