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杨桂芬 1 ,黄德权 2 ,卢文斌 1 ,王红强 2 ,李庆余 2 1 . 深圳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 2 . 广西师范大学 引用: DOI: 10.3969/j.issn.1002-087X.2023.12.004 杨桂芬,黄德权,卢文斌,等 . 过渡金属催化石墨化碳包覆 LiFePO 4 正极材料 [J]. 电源技术, 2023,47(12): 1538-1542. YANG Guifen, HUANG Dequan, LU Wenbin, et al. Transition metal catalyzed graphitized carbon coated LiFePO 4 cathode materials[J]. Chinese 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 2023, 47(12): 1538-1542. 摘要 : 橄榄石结构磷酸铁锂(LFP)作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已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应用。然而,磷酸铁锂电子导电性和锂离子扩散率较低,导致其质量和电荷传输动力学较低,造成其电化学性能不佳。 采用简单砂磨混合法成功制备了过渡金属(Fe 、 Co 、 Ni)催化石墨化碳涂层磷酸铁锂。 研究结果表明,所制备材料经 过渡金属(Fe 、 Co 、 Ni)催化石墨化 后 碳涂层均匀包覆在颗粒表面,能够有效抑制高温烧结过程中颗粒生长以及材料团聚,而不改变 LFP 的晶体结构。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过渡金属催化石墨化碳膜涂层 可以提高 LFP 电子导电性,缩短 L i + 扩散路径,有效改善材料的倍率性能和循环稳定性。在电压范围 2.5 ~ 4.0 V 时, LFP/C-Ni 可提供 161.3 mAh/g@0.1 C 和 118.1 mAh/g@5 C 的高放电比容量, 2 C 倍率循环 200 次的容量保持率仍高达 99.1% 。 关键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电化学性能;催化石墨化; LFP/C-Ni 随着全球汽车产业低碳化转型,我国“双碳”战略的深入推进,电动汽车发展迎来新机遇、新挑战。截止 2 022 年,我国电动汽车产销量已连续 8 年稳居全球第一,随之而来的是动力电池技术与市场的蓬勃发展。 众所周知, 锂离子电池(LIBs)是当前电动汽车最主流的储能装置。 在 LIBs 众多正极材料中 , LFP 也因理论比容量(170 mAh/g)相对较高、成本较低以及 结构稳定性、热稳定性好,一直受到青睐。 随着整车轻量化、系统高度集成化,电动汽车也对搭载的 LIBs 提出比能量大、倍率性能好、安全可靠的要求,这就意味着需要通过多种途径提高 LFP 的 电子电导率和 Li + 扩散系数 ,进而获得比容量接近理论值的高性能 LFP 正极材料,以满足中高端车型的应用需求 。 迄今为止,人们 一直致力于克服 LFP 固有的局限性,以提高其电化学性能 [1] ,如通过表面改性 [2] 、离子掺杂 [3] 和纳米加工 [4] 等。前人研究结果表明,控制好 LFP 的颗粒尺寸、表面结构 [5] 和组成等理化性质是获得最佳电化学性能的关键 [6] 。尤其是 LFP 材料表面形成的纳米碳涂层能够控制晶粒尺寸 [7] 和表面结构的变化,优化 L i + 扩散路径和提高电导率 [8] 。这些研究中,碳涂层都是非晶态的,其结构韧性和导电性都不如石墨化碳 [9] ;同时 LFP 材料的烧结温度 多数低于 1 000 ℃ ,不可能形成原始的石墨化碳 [10] 。因此,如能通过适当的方法在较低温度条件下将 LFP 材料表面的非晶态碳涂层转化成为石墨化碳涂层,则能够进一步改善 LFP 材料的导电性,提高其电化学性能。 在本项工作中,我们在较低的烧结温度条件下引入少量过渡金属(Fe 、 Co 、 Ni)作为催化剂,合成了石墨化程度较高的 LFP/C 正极材料, 见 图 1 。石墨化程度较高的碳膜有利于提高 LFP 的导电性和结构稳定性。同时,由于石墨化碳膜的结构韧性更大可以阻止初生粒子的生长,缩短 L i + 的扩散路径,促进 L i + 的传输和迁移,从而使材料具有较好的电化学性能。 图 1 LFP/C-Ni 的制备示意图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过渡金属催化 LFP/C 正极材料的制备 通过砂磨和搅拌干燥方法制备 Ni 摩尔百分比是 FePO 4 1% 的金属催化 LFP 前驱体。具体地,称量 15.082 g FePO 4 、 3.691 g Li 2 CO 3 、 3.116 g 葡萄糖、 0.238 g 的 NiCl 2 -6H 2 O 和 200 m L 的去离子水一起加入砂磨机,以 2 500 r/min 的转速打磨 6 h ,然后将分散均匀的浆料在磁力搅拌器上干燥,得到 前驱体。使用玛瑙研钵将前驱体研成均匀粉末并转移至管式炉中, 以 5 ℃/min 的升温速率加热至 700 ℃ ,在该温度下保 温 8 h 后自然冷却至室温。将冷却后材料 浸泡在浓度为 5%(质量分数)的盐酸中 6 h 以去除残留的过渡金属元素,抽滤、洗涤后在 80 ℃ 真空干燥箱烘干得到正极材料,命名为 LFP/C-Ni 。 使用相同的方法分别制备正极材料 LFP/C-Fe 、 LFP/C-Co ,及未加入过渡金属的正极材料 LFP/C 。 1.2 极片制备和扣式电池的组装 1.2.1 电池正极极片的制备 按质量比 8 ∶ 1 ∶ 1 称取所制备正极材料、 PVDF 粘结剂和 SP 导电剂,在适量 NMP 溶剂中搅拌 8 h ,然后将混合均匀的浆料用制备器(100 mm)轻缓地涂覆在铝箔上,移入鼓风烘箱中 80 ℃ 烘干 12 h 。烘干 后对正极片进行辊压,并用冲片机制成直径 12 mm 的圆片,置于 80 ℃真空干燥箱恒温干燥 5 h ,最后逐片称重。 1.2.2 扣式电池的组装 在水、氧含量含量均≤ 0.1 ´ 10 - 6 的氩气氛的手套箱中,将制备好的正极片、金属锂片(负极)、 LFP 电解液以及 Celgard 2325 型隔膜组装成 R2025 型扣式电池,并在 (25 ± 2 ) ℃环境条件下静置 12 h 。 1.2.3 分析 测试仪器 采用 X 射线衍射(XRD , Rigaku D/max 2500v/pc)对所制备材料进行物相鉴定和晶体结构分析,扫描范围为 10 °~ 80 °,扫描速度为 5 ( ° ) /min 。采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 Hitachi S-4800)对所制备材料进行微观结构分析。 通过拉曼光谱(JobinYbon , T6400)测定 所制备材料 中碳的石墨化程度和相对含量。此外,用光电子能谱仪(EDS , axisultradld)对微观形貌最为理想的 LFP/C-Ni 进行元素分析。 使用蓝电电池测试系统(LANDBT2013A)、德国 Zahner 电化学工作站(IM6)、四探针测试仪测试材料的电子电导率(RTS-9)进行电池电化学性能测试。 2 实验结果与讨论 2.1 LFP/C 、 LFP/C-Fe 、 LFP/C-Co 和 LFP/C-Ni 的 XRD 和拉曼分析 图 2(a) 、 ( b) 分别是 LFP/C 、 LFP/C-Fe 、 LFP/C-Co 和 LFP/C-Ni 的 XRD 图和拉曼图。图 2(a) 中 所制备 材料在 XRD 上表现出来的衍射 特征峰出峰位置与标准卡晶体完全相符,属正交晶系橄榄石结构。 同时,各复合材料衍射峰较为完整和尖锐,表明材料具有较高的结晶度。此外, 所制备 材料均没有杂质峰,说明制备方法没有影响 LFP 晶体结构,葡萄糖和过渡金属经高温烧结、洗涤后残留很少,没有达到检出限值。从图 2(b) 中可以看出,在 1 340 和 1 580 cm - 1 波段处出现了较为明显的 碳 元素 D 特征峰和 G 特征峰 。 D 特征峰表示石墨的结构缺陷程度, G 特征峰表示 sp2 碳原子的有序结晶度。 D 特征峰和 G 特征峰强度的比值 I D / I G 表示正极材料中 碳元素的石墨化程度, I D / I G 的值越小,石墨化程度越高 。从图中可以看出, LFP/C 、 LFP/C-Fe 、 LFP/C-Co 和 LFP/C-Ni 的 I D / I G 的值分别为 0.793 、 0.741 、 0.716 和 0.698 ,表明在合成过程中添加过渡金属作为催化剂能够不同程度 地 提高 LFP /C 正极材料中碳 元素 的石墨化程度,其中 LFP/C-Ni 的 石墨化程度最好。 (a)XRD 图 , (b) 拉曼图 图 2 LFP/C 、 LFP/C-Fe 、 LFP/C-Co 和 LFP/C-Ni 的 XRD 图和拉曼图 2.2 LFP/C 、 LFP/C-Fe 、 LFP/C-Co 和 LFP/C-Ni 的微观形貌分析 图 3 是 LFP/C 、 LFP/C-Fe 、 LFP/C-Co 和 LFP/C-Ni 的 SEM 图。从图中可以看出,所制备材料的一次颗粒尺寸匀在纳米级。材料颗粒较小,有利于颗粒之间空隙的填充,使材料具有更高的压实密度,也 有利于电解液的浸润和 Li + 的扩散。图 3(a) 是 LFP/C 的 SEM 图,可以看出材料颗粒比较完整,材料表面涂覆着一层碳涂层,但颗粒间有明显的团聚现象 。 这可能是合成 L FP 过程中,在没有加入过渡金属作为催化剂的条件下,葡萄糖经高温烧结主要形成无定形碳,不能完全包覆住单一的材料颗粒,导致材料团聚。图 3(b) 是 LFP/C-Fe 的 SEM 图,结合图 3(c) 和 (d) 可以看出,在 LFP 合成过程中加入过渡金属作为催化剂,材料颗粒逐渐均匀完整,团聚现象 也相应 减少。图 3(b) 中可以看到 LFP/C-Fe 的材料 颗粒尺寸仍然较大,同时明显看到一层链状的导电碳涂层附在材料颗粒之间 。 这可能是在 较低烧结 温度下, Fe 元素对碳的催化效果不理想,此时无定形碳主要形成链状碳,不能很好 地 包覆材料颗粒。图 3(c) 和图 3(d) 分别是 LFP/C-Co 和 LFP/C-Ni 的 SEM 图,可以看出,当把催化金属元素换成 Co 和 Ni 时,材料颗粒尺寸更小且更为均匀完整,同时表面附着一层均匀的碳膜,说明 Co 和 Ni 元素对无定形碳催化效果较好,形成的碳膜可以有效抑制材料颗粒的成长,减少颗粒间的团聚,使 材料 具有更好的微观形貌。 图 3 (a) LFP/C 、 (b) LFP/C-Fe 、 (c) LFP/C-Co 和 (d) LFP/C-Ni 的 SEM 图 2.3 LFP/C-Ni 的 EDS 分析 通过 SEM 表征发现 LFP/C-Ni 的微观形貌结构较为理想,因此对 LFP/C-Ni 进行能谱分析,分析其中各元素分布情况 , 图 4 是 LFP/C-Ni EDS 面扫图。图中可以看到材料中含有 Fe 、 P 、 O 、 C 、 Ni 五种元素,没有表征出其他的杂元素,说明制备的 LFP/C-Ni 具有较高的纯度。 图 4 LFP/C-Ni 的 EDS 元素面扫图 2.4 LFP/C 、 LFP/C-Fe 、 LFP/C-Co 和 LFP/C-Ni 的 性能测试 图 5 为 LFP/C 、 LFP/C-Fe 、 LFP/C-Co 和 LFP/C-Ni 的性能曲线。 (a) 首次 充放电图 , (b) 倍率性能图 , (c) 循环伏安图 , (d) 循环性能 图 5 LFP/C 、 LFP/C-Fe 、 LFP/C-Co 和 LFP/C-Ni 的性能曲线 图 5(a) 是 LFP/C 、 LFP/C-Fe 、 LFP/C-Co 和 LFP/C-Ni 的 0.1 C 首次充放电曲线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 所制备 材料在电压 3.4 V 左右均存在一个较长且平滑 完整 的充放电平台,放电比容量分别是 153.4 、 157.2 、 160.7 和 161.3 mAh/g 。其中 LFP/C 的 充放电平台略短,电压差略大,放电比容量相对较低。这可能是在 LFP /C 合成过程中没有加入过渡金属作为催化剂,材料中碳的石墨化程度较低,材料颗粒间有较明显的团聚,不利于 L i + 的脱嵌,影响了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LFP/C-Fe 的 放电比容量较 LFP/C 略有提高,但充放电平台电压差没有明显改善,说明过渡金属 Fe 的催化效果并不十分理想,材料内阻和极化仍然较为显著。 LFP/C-Co 和 LFP/C-Ni 显示出更高的放电比容量和更长的充放电平台,表明过渡金属 Co 和 Ni 催化剂的加入,可以提高材料的导电性,促进 L i + 的脱嵌,从而减小材料的内阻和极化,因此在低电流密度的充放电过程中获得较大的充放电比容量。 图 5 ( b ) 是 LFP/C 、 LFP/C-Fe 、 LFP/C-Co 和 LFP/C-Ni 的倍率性能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在 0.1 C 的倍率时,经过渡金属催化石墨化的 LFP/C-Fe 、 LFP/C-Co 和 LFP/C-Ni 均有较高的放电比容量且相差不大;随着充放电倍率增大,所有正极材料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放电比容量衰减,其中的 LFP/C-Ni 的衰减程度一直最小。由此可知 随着充放电电流密度逐渐增大,电极中 Li + 脱嵌过程的动力学过程也会越来越快,电池的极化现象进一步加重,阻抗随之变大,从而导致放电比容量的下降。在 5 C 的 倍率 下, LFP/C 、 LFP/C-Fe 、 LFP/C-Co 和 LFP/C-Ni 的放电比容量分别为 105.6 、 107.5 、 109.8 和 118.1 mAh/g 。其中 LFP/C 的放电比容量下降最快,这可能是材料形貌结构不利于 L i + 快速脱嵌,因此不能对大电流 充放电 快速响应,导致放电比容量低。而 LFP/C-Ni 展现出最好的放电比容量,这可能是过渡金属 Ni 对无定形碳催化效果较好,材料中石墨化碳比例较高,并且在材料颗粒形成均匀包覆的碳膜,这种结构有利于 Li + 快速脱嵌及电子传导,因此材料倍率性能较好。 图 5(c) 是 LFP/C 、 LFP/C-Fe 、 LFP/C-Co 和 LFP/C-Ni 的 循环伏安曲线图,扫描电压区间为 2.8 ~ 4.0 V ,扫描速度为 0.1 mV/s 。从图中可以看出,所制备材料都存在一对相对应于 FePO 4 /LiFePO 4 两相之间的氧化还原峰,分别代表电池中 L i + 的嵌入和脱出情况。其中 LFP/C 和 LFP/C-Ni 的氧化还原峰对称性较好且峰面积基本相等说明材料可逆性较好,仅存在较低的不可逆容量。 LFP/C-Fe 、 LFP/C-Co 的还原峰面积略小于氧化峰面积,结合图 5(d) 循环曲线的前 25 次放电比容量数据,说明 Fe 3+ 转化为 Fe 2+ 过程中存在一定的不可逆容量。同时可以看到 LFP/C 、 LFP/C-Fe 、 LFP/C-Co 和 LFP/C-Ni 的氧化还原峰的电位差值依次减小,分别是 0.61 、 0.52 、 0.29 和 0.21 V , 电位差值越小说明电极极化小,材料的循环和倍率性能更为优异。 LFP/C-Ni 正极材料的氧化还原峰对称性最好,峰电位差也最小,与图 5(a) 和 (b) 中 LFP/C-Ni 具有最大放电比容量和最优倍率性能的结论基本一致。 图 5(d) 是 LFP/C 、 LFP/C-Fe 、 LFP/C-Co 和 LFP/C-Ni 的 2 C 循环性能图。从图中可以看出,所制备材料 的 2 C 倍率 循环稳定性 良好 。 LFP/C 、 LFP/C-Fe 、 LFP/C-Co 和 LFP/C-Ni 首次放电比容量分别为 116.9 、 120.3 、 130.1 和 135.4 mAh/g ;经历 200 次 循环 后,放电比容量分别为 115.9 、 122.2 、 122.8 和 134 mAh/g ,容量保持率分别为 99.1% 、 101.6% 、 94.4% 和 99.1% 。 LFP/C 、 LFP/C-Ni 循环 200 次后放电比容量没有明显衰减,说明无定形碳和石墨化碳均能很好 地 维持材料内部结构稳定性。而 LFP/C-Ni 较 LFP/C 具有更高的放电比容量,说明经过渡金属 Ni 催化后,石墨化的碳膜除维护材料内部结构的稳定外, 可能还为 电子的传输 及 L i + 的迁移 提供更多路径 。 LFP/C-Fe 和 LFP/C-Co 在 2 C 循环前 2 0 次放电比容量分别先略有升高 / 降低,而后逐渐衰减,结合图 5(c)可判断这与材料氧化还原反应过程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可逆相关。 2.5 LFP/C 、 LFP/C-Fe 、 LFP/C-Co 和 LFP/C-Ni 的交流阻抗测试 图 6 是 LFP/C 、 LFP/C-Fe 、 LFP/C-Co 和 LFP/C-Ni 的交流阻抗(EIS)图,由高频区半圆和低频区斜线组成 ,小图为 等效电路模型 ; 其中 R s 为 电池的欧姆电阻; R ct 为 电荷转移阻抗; CPE 为电极 / 电解质间电容; R w 为 Warburg 电阻,代表 L i + 在电极中的迁移速率。 表 1 是所制备 LFP/C 正极材料的四探针测试仪测试结果。结合图 6 和表 1 可 知 , LFP/C 、 LFP/C-Fe 、 LFP/C-Co 和 LFP/C-Ni 的 电荷转移阻抗(R ct)依次减小,分别是 253 、 221 、 185 、 157 Ω ,与其分别组装成 电池 后 的欧姆电阻 R s 下降趋势一致。 Li + 扩散系数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 式 中 : T 为 温度(298 K); R 为气体常数(8.314 J/(K · mol); F 为法拉第常数(96 485 C/mol); n 为参与反应的电子数 ; C 为锂离子浓度(mol/cm 2); ω 为低频区的角频率(rad/s); σ 为 Warburg 系数。在低频区, Z δ 对 ω −1/2 的曲线是一条斜率为 σ 的直线 , σ 是与 Z 有关的 Warburg 因子。 图 6 LFP/C 、 LFP/C-Fe 、 LFP/C-Co 和 LFP/C-Ni 的交流阻抗图 表 1 所制备 LFP 样品的欧姆电阻,电荷转移阻抗,电子电导率和 Li + 扩散系数 电化学性能参数 所制备 LFP 样品 LFP/C LFP/C-Fe LFP/C-Co LFP/C-Ni R s /Ω 9.5 5.8 4.9 4.2 R ct /Ω 253 221 185 157 电子导电率 /(S · cm - 1)1.3×10 - 8 5.1×10 - 8 2.1×10 - 7 6.5×10 - 7 Li + 扩散系数 /(cm 2 ·s - 1)2.8×10 - 11 3.3×10 - 11 4.2×10 - 11 5.3×10 - 11 由表 1 数据可知 LFP/C 、 LFP/C-Fe 、 LFP/C-Co 和 LFP/C-Ni 的 Li + 扩散系数、电子导电率依次增大,说明经过渡金属催化石墨化碳膜能够有效提高 LFP/C 正极材料的 Li + 扩散系数和电子导电率,其中 LFP/C-Ni 的 Li + 扩散系数和电子导电率有较显著提高。综上 说明所制备材料电极表面 Li + 传输的界面反应 过程的 电荷转移阻力减少及反应动力学增加。 3 结论 本研究采用简单砂磨混合法成功制备了过渡金属(Fe 、 Co 、 Ni)催化石墨化碳涂层磷酸铁锂正极材料。通过 XRD 、拉曼光谱、 SEM 和 EDS 分析显示在较低烧结温度下,加入过渡金属(Fe 、 Co 、 Ni)作为催化剂,不会改变磷酸铁锂的晶体结构。对比未加入催化剂的 LFP/C 正极材料发现,过渡金属(Fe 、 Co 、 Ni)对无定形碳均有不同程度的催化作用,可以形成碳链或者石墨化碳膜涂覆在颗粒表面, 从而能够 改善磷酸铁锂材料电子电导率 和 Li + 扩散系数低的固有缺陷。电化学测试表明, LFP/C-Ni 展现出最佳的充放电平台,最好的倍率性能以及最小的电荷转移阻抗。在 0.1 C 和 5 C 的放电比容量分别为 161.3 和 118.4 mAh/g ,在 2 C 的电流密度下循环 200 次后的放电比容量和容量保持率分别为 134 mAh/g 和 99.1% ,电化学性能较好,为高性能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制备及商业化应用 提供一定参考和理论支撑。 参考文献 [1]OH J, LEE J, HWANG T, et al. Dual layer coating strategy utilizing N-doped carbon and reduced graphene oxide for high-performance LiFePO 4 cathode material[J]. Electrochimica Acta, 2017, 231: 85-93. [2]CHEN Y T, ZHANG H Y, CHEN Y M, et al. Graphene-carbon nanotubes-modified LiFePO 4 cathode materials for high-performance lithium-ion batteries[J]. Materials Science Forum, 2018, 913: 818-830. [3]TANG X F, WEN G W, ZHANG Y, et al. Novel silicon nanoparticles with nitrogen-doped carbon shell dispersed in nitrogen-doped graphene and CNTs hybrid electrode for lithium ion battery[J]. Applied Surface Science, 2017, 425:742-749 [4]COGSWELL D A, BAZANT M Z. Size-dependent phase morphologies in LiFePO 4 battery particles[J]. Electrochemistry Communications, 2018, 95: 33-37. [5]TRON A, JO Y N, OH S H, et al. Surface modification of the LiFePO 4 cathode for the aqueous rechargeable lithium ion battery[J]. 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 2017, 9 (14): 12391-12399. [6]ZHAO C S, WANG L N, CHEN J T, et al. Enhanced cycling performance of nanostructure LiFePO 4 /C composites with in situ 3D conductive networks for high power Li-ion batteries[J]. RSC Advances, 2018, 8(73): 41850-41857. [7]GARCIA R D, HUERTAS C Z, RIBOT S S, et al. Battery and supercapacitor materials in flow cells. Electrochemical Energy Storage in a LiFePO 4 reduced graphene oxide aqueous nanofluid[J]. Electrochimica Acta, 2018, 29 (5): 594-600. [8]ZHAO Q, ZHANG Y Z, MENG Y, et al. Phytic acid derived LiFePO 4 beyond theoretical capacity as high-energy density cathode for lithium ion battery[J]. Nano Energy, 2017, 34: 408-420. [9]PRATHEEKSHA P M, MOHAN E H, SARADA B V, et al. Development of a novel carbon-coating strategy for producing core-shell structured carbon coated LiFePO 4 for an improved Li-ion battery performance[J]. Physical Chemistry Chemical Physics, 2016, 19 (1): 175-188. [10]ABDULLAH G I K. Carbonization behavior of oxidized viscose rayon fibers in the presence of boric acid - phosphoric acid impregnation[J].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2014, 49 (21): 7462-7475. 《电源技术》 邮发代号:6-28 投稿网址:http://www.cjpstj.com/ :022-239593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