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届高博会精选报告荟萃⑥ | 赵普:数智驱动 融合创新:经管学科人才培养的数字化创新路径
Invalid Date
数智驱动 融合创新:经管学科人才培养的数字化创新路径 ——在第61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高等教育经管学科数字化资源与学科建设学术活动上的报告,贵州财经大学校长 赵普(2024年4月15日)赵普讲话 伴随数智时代的到来,人类社会在产业形态、生产方式、组织机制与工作环境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革,新经济、新业态、新场景层出不穷,商业模式和运作体系不断裂变和革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数字技术已成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设教育强国的新引擎,高等教育经管学科必须主动适应现代科技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推进智能时代经管学科人才培养的深层次变革,以改革创新破解教育发展难题。 一、“数智赋能”:经管学科人才培养的新机遇 数字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发展为高等教育改革创新提供了新动能和场域,促使人才培养目标加速由传统的知识型人才向复合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转变,在新的教育场域中对人才培养实现了多维度的数智赋能。 一是以智助教。 人工智能的应用使得传统的教学模式发生改变,以在线课程、远程教学等为主的教学模式,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学生可以更加便捷地获取教育资源,打破地域、时间的限制,可以实现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传播,促进教育资源公平化。 二是以智助学。 人工智能可以通过收集和分析学生的学习数据,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兴趣爱好、学习风格和进度等,根据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提供精准的学科辅导和个性化培训,使个性化、定制化的学习成为可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三是以智助管。 人工智能可以帮助高校提升教育管理水平,通过机器学习、数据挖掘、图推理技术,提供用户画像、行为预测、精准分析、决策支持等功能,提高教育管理的预见性和科学性,为每位学生提供定制化的学习计划和智慧生活服务,实现个性化管理。 二、“多维转向”:经管学科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新一代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正在加速社会的智能化转型。作为最复杂的社会子系统之一,教育也正在经历全方位的结构性重组和流程再造,呈现出一系列新特征。 1.育人理念:从“学知识”向“强能力”转变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以知识传授为主要任务,人工智能正在让知识的获取变得唾手可及,特别是随着大数据技术在各行各业的普及,机器对于海量数据和信息的捕捉、挖掘与分析能力将远超人类。“训练出一个chatGPT,使用45TB数据,其中包括了数十亿的单词和数万亿的字符,这个数据规模已经远远超出一个人一生能够见到的字符数量。”在此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必须从“学知识”向“强能力”转变,培养学生“从0到1”的创新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协作沟通能力,推动课程、教材、实验等基本要素向“强能力”这个目标转变。 2.专业结构:从被动调整向主动升级转变 专业的质量和结构,直接关系高等教育支撑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直接影响高校立德树人的成效。人工智能的快速演进将对社会各行各业产生重大影响,高校专业设置必须主动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变革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坚持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推动专业建设的迭代升级,前瞻布局一批未来新兴专业,升级改造一批现有传统专业,淘汰撤销一批陈旧落后专业。以特色项目促进经管专业建设的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3.教学模式:从师生互助向人机协同转变 智能时代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不断迭代发展,改变了知识生产方式,突破了知识生产来源的封闭性,深刻地改变了“教与学”的关系,也深刻改变了人才培养具体实施的场景。因此,经管学科人才培养需要探索智能化时代的“课堂革命”,充分发挥知识技术溢出效应,利用智慧教学平台形成教学研究共同体,在人机协同中实现因材施教的高质量教学。 三、“融合创新”:经管学科人才培养的新生态 教育部部长怀进鹏指出,人工智能对教育系统来说是把“金钥匙”,未来将致力把人工智能技术深入到教育教学和管理全过程、全环节。重塑教育形态,加快人工智能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创新应用,构建智能化、网络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是新时代高校的重要使命,经管学科也责无旁贷。 1.深化多学科交叉融合,构建互融共生知识体系 在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技术推动下,不同学科的知识、理论和手段的交叉渗透正发生在广泛的学科领域。贵州财经大学通过强化学科顶层设计,注重学科交叉融合,在学科建设中注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基因,形成了大数据经济、大数据统计、数字政府治理等相对稳定的学科方向和特色领域。2023年,经教育部批准贵州财经大学牵头设立“数据科学与应用学科联盟”。同时,学校与电子政务建模仿真国家工程实验室等单位共建全球首发“数据业务网”,与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共建贵州财经大学计算机视觉联合实验室,与贵州省税务局共建“税务数字化应用与技术研究院。统计学学科为贵州省“数智云”建设方案设计提供支持,工商管理学科通过校企合作为贵州省民营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支持。学科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体现了贵州财经大学的担当与使命。近年来,学校有30余项成果获国家领导人、省部级领导批示肯定。 2.动态管理专业设置,明确专业定位与优势 学校主动适应国家、贵州省重大发展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坚持以经管学科为主体,以理工学科、文法学科为两翼,以教育学、社会学、艺术学、体育学、新闻传播学等为特色的“一体两翼”学科专业整体布局,建设一批特色鲜明、专业基础较好、人才培养质量较高、社会竞争力较强的学科专业。近年来,学校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学校定位,从68个本科专业一步到位调整为50个专业,后续将继续压缩调整为40个专业。近年来,先后撤销了教育技术学、会展经济与管理等专业,新增了“数字经济”本科专业,拟新增“数据科学”专业;其余专业采用“提质升级”的方式促进专业迭代升级,从而适应数智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新需求。 3.强化数字人才培养,构建“1+N+X”课程体系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基石,关系着人才培养的质量。贵州财经大学依据人工智能发展要求,构建了“1+N+X”的课程体系,“1”是从2024年开始,面向所有本科生开设一门人工智能通识必修课;“N”是开设人工智能模块的N门通识选修课;“X”是 本科人才培养方案面向数字化要求全面升级,每个专业设置X门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的专业课程。此外,学校依托国家级经济管理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和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构建了多形态的智慧实验室、AI虚拟仿真实验平台等数字化教学环境,《税法》《大学英语》等知识图谱课程、25个虚拟仿真实验项目等数字化课程和资源已经公开全网运行。学校持续推进教师数字素养提升计划,通过“AI+教学技能”等专题研学,全面提升教师数字化能力,推动师生共研共创、共建共享,形成了人机交互、协同发展的新型教学形态。 4.持续推进“1430”计划,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教育经管学科必须积极构建与智能时代相适应的政、产、学、研多主体协同合作机制,注重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之间的有机衔接。学校围绕贵州“四新”主攻“四化”的主战略,实施了以数字经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旅游产业化”的四大重点工作,以30个创新服务师生团队为内核的“1430”计划。 “数字经济+新型工业化” 主要依托工商管理学科专业,通过“博士工场”将工业企业生产现场管理搬到课堂,融入教学,打造“数字供应链”和“数字分析室”与不同工业企业多域共建资源共享;通过企业家大讲堂,打造专家平台,邀请企业家连线开展讲座,引智入黔、企业为企业问诊把脉。“数字经济+新型城镇化”通过数字社区这一开放平台,围绕社区全生活链服务需求,以人本化、生态化、数字化为价值导向,构建以教育、健康、创业、建筑、交通、低碳、服务和治理等九大场景创新为引领的新型城市功能单元。 “数字经济+农业现代化” 依托学校博士农场、数字小院、田间小课堂,将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实现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管理监测,为农产品的生产、推广和绿色消费提供全过程管理。 “数字经济+旅游产业化” 建立了数字景区平台,致力于帮助景区智慧化改造和升级,师生团队为多个景区研发了 “智游侠” 景区智慧游戏互动平台,参与研发“行游贵州”,实现了现代旅游管理人才的多元化培养。为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学校与科大讯飞、中国青旅、万豪酒店集团、锦江酒店集团等多家企业共建了现代康旅产业学院,引企入校、引智入校,共同开设“酒店数字化运营方向”的万豪班、锦江班等产教融合实验班。依托国家级创新创业孵化示范学校,通过资源对接、产学研合作,打造了协同发展的创新创业平台,把学生培养与贵州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促进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结合,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总体而言,智能时代背景下,高校应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将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改革结合起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支撑引领新型教与学模式,促进教育链、科技链、创新链的有效衔接,构建虚实融合、人机协同、泛在智能的教育新形态,实现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的有机结合,培育适应智能时代、具备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知行合一”的创新型经管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