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奇点说第五期回顾 | 聊聊AI创新产品:PMF即真理?好的AI产品VS坏的AI产品?
Invalid Date
AI奇点说 《AI奇点说》直播栏目由WAIC Circle生态共建伙伴计划联合上海人工智能与元宇宙产业联盟等多方合作伙伴共同推出,旨在打造一档聚焦人工智能领域的深度对话类节目。每月2期90分钟的深度互动,邀请高校、顶级平台及企业精英人群,围绕AI轻松愉快地想象世界与产业的未来。 引言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人工智能已经成为引领未来发展的重要引擎,正逐步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一群敢于追梦、勇于创新的创业家们凭借着敏锐的商业洞察力和深厚的技术实力,不断研发出具有颠覆性的AI产品。这些产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商业价值,更承载着他们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期待。 在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什么样的AI产品才算得上是好产品?“小切口”产品面临着怎样的市场难题?怎样理解PMF(Product-Market Fit)和TPF(Technology-Product Fit)对于产品成功的作用?本期《AI奇点说》聚焦AI产品,多位杰出创业者齐聚一堂,共同分享打造产品背后的精彩故事、共同探寻产品的创新之源,畅想引人入胜的商业叙事! 本文将为您呈现此次直播的精彩内容,如需观看直播回放请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视频号 。 精彩观点 李神龙 心纪源科技CEO AI情绪陪伴APP“林间聊愈室” 不要高估困难,也不要低估自己,放胆去做更重要,错是早晚都会犯的。 ” “ 李巍佳 数伴CEO 在AI的赋能下,我们的产品从一个只具备互动功能的手办变成了“活过来”的手办。 任鑫 云九资本合伙人 前京东O2O副总裁,前Get CEO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我们需要的是长期不变的、本质的事物。 ” “ 吴汉坤 演员,AI影视制作研究 FrederickAI创始人 AI在影视制作领域,特别是在短剧剧本编写与分镜生成方面,展现出了巨大的市场潜力。 本文目录 1、 如何看待“小切口”产品面临的市场难题? 2、 如何衡量PMF(产品和市场匹配)和TPF(技术和产品匹配)? 3、 怎么看待AI产品的海内外市场差异和定位? 4、 在用户对产品的使用中,有什么令人意外的发现? 1、 如何看待“小切口”产品面临的市场难题? 任鑫: 这几个产品并没有做大而全,而是都有自己的特色。比如“林间聊愈室”就不是传统的心理咨询,而是更像暖暖萌萌的“动物森友会”;数伴做的也不是智能音箱、智能助理,而更像是创造一个真实的情感陪伴产品;Frederick也不是一个新的Product Hunt或者新闻AI解读站,而是智能转化内容为商业创意。我之前是创业者,因此完全能够理解这种差异化选择,但现在转向投资领域,确实也会担心这种“小切口”产品故事不够大、市场不够大。你们是怎么考虑的?会被投资人质疑需要“Think Big”么? 李神龙: 对于任老师将“林间聊愈室”比作“动物森友会”,我深感喜欢,在探讨“Think Big”的理念时,我倾向于将自己及我们的团队视为“心灵领域的任天堂”。这不仅仅是一种自我定位,更是对我们工作性质的深刻反思:我们是否正在从事一项具有累积效应的事业?我们是否在技术、垂类数据以及经验积累方面持续努力,以实现长远的布局和规划?若我们确实致力于这样的长远目标,并能够清晰地阐述每一步的发展路径,那么我坚信,我们当前的产品形态只是受限于当前技术与资源水平的一个暂时状态。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资源的日益丰富,我们必将迎来更为广阔和深远的发展空间。 李巍佳: 实际而言,我们其实是想得“太大”而不是“太小”,我们在做的事情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AI陪伴。当前,我们正站在一个时代变迁的交汇点上,人工智能的算力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促使我们不得不反思:是否应当继续沿用旧有的思维模式?界面设计是否具备潜在的革新空间?未来可能会有更直观的方式进行交流,而不是需要鼠标点击或者按动按钮,我们在做的事情其实就是搭建一个与角色进行交流的平台,现在使用的可能是一个弧面的曲面屏幕或者是VR设备,但将来也许会有各种各样全新的显示工具。我们的是虚拟角色作为界面这件事,现在我们的数字伙伴可以陪你聊聊天、定闹钟,明天可以帮你订餐,后天可以帮你定咖啡,大后天可以帮你制定工作计划,正是通过这一界面、这一角色,我们得以与强大的人工智能算力进行高效、便捷的交互。 吴汉坤: 我坚信,我们的市场并非仅限于初创企业,而是任何富有创意的个体都能从中汲取价值,并以此为媒介实现其理念与愿景。与此同时,将软件与硬件相融合,实现技术的全面应用,已是大势所趋。然而,目前由于算力与算法的局限,软硬件结合仍面临诸多挑战,尤其是频发的错误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广泛应用。然而,我对此持乐观态度,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创新,这些问题将在未来几年内得到妥善解决。届时,我们的技术将不再仅限于软件层面的应用,硬件的应用场景亦将得到极大的拓展,为用户提供更加全面、高效、便捷的解决方案。 2、 如何衡量PMF(产品和市场匹配)和TPF(技术和产品匹配)? 任鑫: 我们经常说要PMF(产品和市场匹配),现在有了AI技术之后还在谈TPF(技术和产品匹配),你们如何衡量PMF和TPF?现在你们的产品已经匹配了吗? 李神龙: 目前LLM这种大方面的技术其实也是一个新生事物,所以我理解的TPF和PMF一直是动态层面的内容,需要我们进行平衡。一方面,我们必须深入了解和掌握技术的边界与局限,明确在当前的技术水平下,我们能够实现哪些功能;另一方面,我们需要基于同理心和丰富的想象力,来洞察市场的需求和趋势,衡量产品如何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市场需求。这一过程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因为当前的技术水平尚未达到完全成熟和定型的阶段。因此,我们需要不断适应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的变化,灵活调整我们的策略和方向。 李巍佳: 我们的PMF是什么呢?就是产品得去模仿明日香,让它觉得明日香“活”过来了,但是如果人工智能是远远超过这个范围的,我们其实要限制这个功能,让其只需按照脚本和设定去进行发挥,与此同时这也是一个问题,即人工智能没有发展到它能够进行自动识别的地步,我们也尚未开发到这个程度。原来我们让数字手办能够“复活”和进行交互是有着明确需求的,交互的形式是说话还是触摸反馈,本质而言只是两个选择而已。然而,人工智能为我们带来了更广阔的交互可能性,它使得我们的产品不再仅仅是一个具备互动功能的手办,而是成为了一个真正“活过来”的、富有生命力和情感共鸣的存在,这一转变在产品的体验和价值上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吴汉坤: 对于过于复杂的工作流,其实现在是并不如意的,但是对于相对简单的任务,例如查询AI新闻和行业动态等,可以实现精准查询,难度是比较低的。我认为要完成一整套复杂的工作流仍然有较长的路要走,我们需要思考的不是把一个工作流拆分成一个个任务,然后只替换一个任务,而是要实现全部替换,于是就得先了解当前的流程——首先得对设计进行修改,然后看一下UI的交互,再考虑一下配色,写代码可能是最后的步骤,尽管目前人工智能已能在除代码编写以外的各个环节发挥作用,但代码编写作为高度专业化的任务,其智能化仍面临诸多技术难题,可见距离实现TPF(技术和产品匹配)还有较长的路要走。此外,我们当下已经实现了初步的PMF(产品和市场匹配),产品的日活和月活数据整体较为客观且在稳步增长中,目前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如何用AI赋能更复杂的工作流。 3、怎么看待AI产品的海内外市场差异和定位 ? 任鑫: 关于市场选择的问题,现在比较流行的说法是“AI 一定要走出去”,因为使用模型更方便、合规更简单、用户付费能力也更好。大家怎么想的,想做国内还是海外,为什么? 李神龙: 在国内,受限于模型应用及技术水平等要素,当前成本仍显偏高。然而,我们团队坚信,在精神健康领域,中国蕴含着无比广阔的蓝海市场。特别是对于国内的年轻群体而言,他们正迫切地寻求一款既符合时代潮流,又能提供即时性与普惠性的心灵疗愈产品。与此同时,海外的心灵疗愈市场同样庞大,那里的用户拥有深厚的倾诉文化传统,对他们而言,倾诉是再自然不过的表达方式。在此背景下,我们更需注重产品的适配性,以满足不同地域用户的需求。不难发现,目前硅谷的创业企业普遍还是以ToB端为主,所以我们这一波ToC端的中国创业者展现出了非凡的潜力和优势,有望在此领域中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 李巍佳: 相较于海外市场,国内智能硬件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显著体现在成本控制方面,鉴于出海到国外的售价更高,因此,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将我们的产品推向更广阔的领域,成为我们坚定不移的战略选择。此外,在IP内容领域,我们观察到海外用户对于优质内容的付费意愿更为强烈。若能将国内成功的商业模式与海外用户的付费习惯相结合,无疑将极大地增强我们在海外市场的竞争力。 吴汉坤: 我们公司的客户主要集中在印度、美国、巴西和葡萄牙等国家,但在中国市场的影响力仍有待提升,主要是因为我们的模型在中文处理上的能力尚未达到我们预期的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们在中国市场的深入拓展。毫无疑问,中国市场是我们未来发展战略中的重中之重。 随着科技和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在AI影视制作领域,中国市场是非常有潜力的,特别是在短剧剧本编写和分镜生成上,现在横店影视城也被网友戏称为“竖店”,由此可见当前影视行业特别是短剧市场潜力巨大。 4、在用户对 产品的使用中,有什么令人意外的发现? 任鑫: 回到AI产品的具体设计上,关于怎么做产品,或者用户会如何使用产品,可以分享一个最让你出乎意料的发现么? 李神龙: 我们主要有两个洞察:一方面,在产品使用层面,原本我们以为大家可能是偏向负面的情绪,但是根据数据统计,目前正面和负面情绪的占比基本持平,可见用户更多地是将我们的产品视为一种情感陪伴。另一方面,我们惊奇地发现,在对话场景之外提供的某些服务,往往能够给用户带来更为深刻与难忘的体验。例如,在聊天结束后的次日,通过让虚拟小动物为用户撰写一封信件的方式,不仅为用户带来了久违的惊喜感受,更使他们体会到一种被、被理解以及被深切关心的温暖。这样的服务设计,无疑在用户的日常生活中留下了独特的印记。 李巍佳: 先前,我们坚信产品的核心在于卓越的显示效果,因此投入了大量时间与精力进行此方面的优化。然而,当我们将之与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时,一个全新的维度得以展现。我们惊讶地发现,这一结合赋予了产品与人对话甚至模拟情绪反应的能力,这一转变使产品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在我将这一创新产品发布至社交平台后,它迅速吸引了大量的和流量。在人工智能技术的赋能下,原本仅在屏幕上展示的3D虚拟形象,仿佛拥有了生命,成为了真实的明日香。这一质的飞跃不仅提升了产品的互动性和用户体验,也让我们深刻意识到,这才是我们真正追求的价值所在。 吴汉坤: 在创立之初,我与我的联合创始人携手致力于开发一款软件,旨在为我们自身及孵化器中的其他创业者提供便捷高效的工具,协助完成日常基础任务。我们原本预期,这款软件的用户群体将主要集中于初创企业或个人开发者。然而,随着软件的逐步推广和应用,我们惊讶地发现,用户群体中年轻一代占据了显著比重,甚至不乏在校大学生的身影。目前,越来越多的学生群体展现出了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浓厚兴趣,他们渴望将个人的爱好与专长通过这一先进技术转化为商业项目。这一现象不仅体现了当代青年对创新创业的积极追求,也预示着一个新兴趋势的兴起。在我看来,这不仅是人工智能技术在年轻一代中普及化的体现,更是对创业精神与创新思维的深刻诠释。 WAIC Circle生态共建伙伴计划 为进一步深化构建大会平台,促进行业对接与赋能,在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启动会上,大会首次正式对外宣布启动“WAIC Circle生态共建伙伴计划”。大会邀请多方合作伙伴共同搭建多维平台,通过全年形式多样的活动载体,进一步激活大会资源,打造WAIC生态圈,促进人工智能领域的“共创、共建、共融、共治、共享、共赢”。 WAIC 2024已开启申报 扫码获取申请表或垂询 抢先预约2024不容错过的AI盛会 点击回顾WAIC 2023精彩